中国古典戏法属中国魔术中的一种,指从古代流传至今的具有典范性魔术(戏法)节目。
传承人传徒授艺
魔术在中国古称幻术、戏法,中国的魔术距今约有4000年历史。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进行表演,最早出现在公元前108年,西汉武帝刘彻举行了以“鱼龙曼延(魔术)”和“百戏(歌舞杂技)”为主的表演招待国外使臣。“鱼龙”后成为宫廷礼仪一部分;隋唐时期,宫廷魔术与民间魔术并举,繁荣发展;宋代出现了“瓦舍勾栏”的娱乐场所,流浪艺人众多,并产生了著名的魔术团体(如南宋“云机社”)。此时魔术分科也越发精细,并形成了“手法、撮弄、藏厌(挟)”三大体系。古彩戏法(落活,藏厌类)即此时期创造出的划时代魔术。
至明清时期,魔术鲜见于宫廷,主要存在于民间,分“撂地(流浪艺人划地为台表演)”和“厅堂(艺人受召于富贵人家表演)”两种方式。各地均出现了戏法艺人较为固定的演出场所,如南京夫子庙、苏州玄妙观、北京天桥,以及近代天津的“三不管”等,并涌现出众多著名戏法艺人。清代光绪年间出现了中国第一部辑录民间戏法表演现象和技法并进行分类的专门著作《鹅幻汇编》(唐再丰著),也是现存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魔术书。
与现代魔术多依赖于道具表演所不同的是,在民间“撂地”为生的戏法,着重强调演员本身的手法技巧,以“夹带藏掖”为手段、以“口彩相连”(即边说边变)为表演特色;而四周皆观众的表演空间,也要求戏法必须可被四面围观而不能失托,这一点是舞台化表演的现代魔术(西方魔术)无可比拟的。
从古到今,戏法不仅丰富了宫廷、民间的娱乐生活,满足各阶层的需求,还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大放异彩,《仙人摘豆》、《九连环》、《海底捞沙》等这些具有东方特色的魔术流传到国外后被奉为经典,是许多国外魔术师的保留节目。中国的戏法是世界魔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