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和平方志 >> 和平地情 >> 和平非遗
 
 
 
老美华传统制鞋技艺
 
来源:天津市和平区档案馆                                 发布时间:2023-08-07
 

  天津老美华鞋店始创于民国初年(1911年)的天津老南市口,当时是一处非常明显三层店铺的黄金铺位,店铺近30平方米,四通八达。创始人是经营鞋店出身的庞鹤年。老美华生产的千层底“杭元鞋”是中华民族传统产品,是华夏民族独创的手工艺品,是植根于民族文化中的生活实用品,也是名符其实的民间手工艺技术传承的历史见证。

老美华鞋

  “三寸金莲”是对中国缠足妇女所穿的绣花鞋的美称。缠足是中国的古老风俗,有说始于隋朝,有说始于唐朝,还有说始于五代,至今还未能确定始于何时。总之,这种风气先兴起于宫帷之中,后传入民间,到北宋神宗熙宁年间就广为流传,并成为当时妇女的时尚。明清时期缠足更盛,直到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废除妇女缠足,才使中国女性得以解放。在封建缠足制度被废除后,从手工制作“三寸金莲”到妇女放足为四寸、五寸鞋,直到近代的绣花鞋,老美华走过了百年沧桑。

  杭元鞋,相传早在一百多年前的杭州富贾,为了做生意方便、行走快捷,家中的婆娘作出了小圆口样式的布鞋,从此得名杭元鞋。社会不同阶层,穿杭元鞋的种类也大不相同。如劳动人民只穿轮胎底、线呢面的杭元鞋;商人、手艺人和卖艺人,一般穿千层底、毛华达呢面的杭元鞋;达官贵人和富贵人,都穿牛皮底、礼服呢面的杭元鞋。因此,杭元鞋不仅是身份和财富的象征,还有深厚的传统和文化底蕴,因为当时人们还以穿青布鞋、白皂衫和大马褂为时尚。相传有一个杭州的商人就是穿着礼服呢面皮底的杭元鞋到外省做生意,每每利丰,很快成为杭州首富,后来人们得知此事,纷纷效仿均有收获。

  “骆驼鞍鞋”是因其鞋形似骆驼而得名,它是清末民初以来中老年人喜欢穿用的一种棉鞋。鞋帮多采用清平绒或灯芯绒为面,以股子皮或青皮绒将里外两片鞋帮合在一起成单梁(称合脸),帮、里之间絮棉,并缉纳成各种形状的线迹,以保持棉絮均匀,鞋面选料很考究,鞋面选料和鞋底相匹配,如:牛皮面配牛皮底的骆驼鞍鞋,鞋里为青水羊毛毡,鞋口为羊皮口,在传统工艺鞋品类里档次最高;纯毛礼服呢面配牛皮底的骆驼鞍鞋,鞋里为纯毛毛毯,鞋口为青平绒或羊皮;薄革呢、线呢或化纤面料配胶底的骆驼鞍鞋,鞋里也为青水羊毛毡,鞋口为青平绒,单梁为羊皮或造革沿口等等。

  老美华生产的中国绣花鞋,是鞋文化与刺绣艺术的完美结合,是华夏民族独创的手工艺品,是植根于民族文化中的生活实用品,也是名符其实的民间手工艺技术传承的历史见证。鞋子上绣花,形成绣花鞋作品,据传是起于北宋南迁之后,北方女性有在鞋子上绣花的习俗,南迁后,大批北民南移,随之带来绣花鞋习俗。在绣花中,融北方之色彩鲜艳和南方针绣之做工细腻于一体,使绣花鞋的质地和品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